初到美國,由于語言問題,徐濤的第一個學期過得并不輕松。一堂課下來,往往只能聽懂20%,剩下的內容全部需要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自學。在最初,他好不容易聽懂了教授的問題,舉手回答后,教授和班上的同學都一臉驚訝地看著他,教授告訴徐濤,“你回答的問題我們已經討論完了,現在正在討論另一個問題”。
適應了學習后,徐濤也看到了中美學生不同的地方。在課上,教授常常要求國際學生和美國學生一起進行小組討論。在完成報告的過程中,中國學生往往只會做好自己的部分,并不會關注美國同學的報告,但是美國學生往往會細致地看完中國同學的報告,并且提出改進的建議。在休息的間隙,他們也喜歡聽中國的故事。“他們比中國人了解美國更愿意了解中國。”有一次,他的朋友在圖書館用上海話討論作業,一位美國同學就拍著他們的肩膀用上海話說“你們能不能小點聲”,這令中國學生們非常驚訝。每到周末時間,中國學生會在圖書館里每天復習4到5個小時,但是美國學生則會帶著筆記本電腦和書一坐就是一天。因此,他認為,在刻苦程度上并不比中國學生差。
徐濤也提到,研究生的功課是非常緊張的,與國內的本科階段相比,自主學習的能力要求更強。由于還需要留出時間進行實習,徐濤利用一年半的時間修完了兩年的學分,因此,他每周都有課。教授的課程安排都在很早之前在網上公布,但是老師會留大量的閱讀材料,這些都需要憑借個人的自學能力來完成。有人上課前可能只讀了2到3篇,但是,也有很多美國學生會全部閱讀完。因此,他也經常會熬夜到凌晨一兩點才能入睡。“有一種生怕跟不上的內在壓力”。
與國內大學老師經常出現在辦公室相比,美國的研究生們在課后更難見到教授。大部分的時間與教授通過郵件進行溝通。教授進行答疑的時間也更少,通常一周有一個半天,只有臨近期末考試才會將答疑時間增加到一周兩到三次,每次不超過兩小時。
徐濤說,對于研究生來說,他們的很多課程安排在下午和晚上。因為美國同學中,有很多是已經工作多年,結婚成家,讀研是為了人生進階,為了照顧他們的時間,課程通常安排在下午和晚上。這部分同學在班里大約占到了3成。
不過徐濤也說,中國學生的勤奮也是有目共睹的,每次考試A的比例為20%左右,幾乎都是中國學生獲得。談到在美國讀研的經歷,徐濤說,每個人都需要進行課前準備、課后復習,完成老師的作業,那種生怕跟不上的內在壓力非常大。(記者 郭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