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高一、高二時的學習時間差不多。但不同的是,這里沒有老師、父母的外力逼迫學習,完全是依靠個人自己去劃分自己的時間。
張云倩認為,想過怎樣的大學生活,完全取決于自己想上怎樣的大學。在她的身邊,也有同學可以每天睡到自然醒,一學期修完12個學分。在美國如果想做一個全A的學生會非常累。如果這個全A的學生還有其他很多活動,則會讓生活變得非常滿。反而是成績中等的學生沒有那么多大的壓力。
對美國同學的尊重除了學業壓力,張云倩認為還包括對待學習的態度。她所就讀的學校是州立大學,美國同學多是本州的學生。相比私立大學,他們家長的家庭收入要低很多。同學中有相當一部分是通過貸款或者資助來就讀。因此,很多同學需要打工來支付學費。而國際學生的學費和生活費通常都是家長來負擔。因此,國際學生最關注的便是學習和活動。很多美國同學則需要分出一部分精力來打工,她的美國同學就有每周需要工作10到20個小時,然后來學校上課參加活動,非常辛苦和勤奮。中國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工作則主要是為了積累經驗,難以用打工的收入負擔生活費。張云倩說,自己一周要指導低年級學生4個小時,有些像助教,收入也僅可以作為零花錢。
在大學校園中,沒有中學老師和家長的逼迫,學習的自主性反而更大了。張云倩說,如果成績低于C+,學院會要求退學,如果低于C學校會讓人退學。上個學期的高級會計課是張云倩專業課的最后一門課。她第一次考試得了73分,比平均分略高,但第二次只得了53分。張云倩說,其實她一直都有復習,但是那個成績對她的壓力非常大,她非常想按時畢業,只能自己逼自己,之后期末復習要學習到凌晨兩三點,期末考試才拿到了80+。
回顧在美國的四年大學,張云倩說,四年來也成就了一個不一樣的自己。很多在高中沒有被發現和承認的價值在這個陌生的環境里得到了肯定,從而令她獲得了更多的自信。她說,自己在初中高中喜歡參加演講、朗誦比賽,但是老師不認為這是重要的能力,但是,在大學中她的這個能力就受到了認可。在國內時,如果英語語法不過關難以獲得高分,但是出國讀大學時才發現,大家并不以口語來衡量英語水平。
對于在國內讀大學的同學,張云倩說,她發現很多國內同學的課也非常多,特別是大一到大三期間,很多同學是從早上8點學到晚上8點。一周中四五天都是這樣的狀態,因此學習也并不輕松。
>>研究生
讀研比國內更難見教授
徐濤研究生畢業于美國華盛頓大學的會計專業。經歷了在中國16年的初等和高等教育,他本科畢業后前往美國讀了兩年研究生。兩年的經歷讓他感受到美國的精英階層的確非常勤奮。他原本以為中國學生愿意了解美國,但他發現美國同學愿意了解中國的意愿更為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