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的教育模式到美國的教育模式,不可避免的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期。令Ray首先感到不適應的是全英文的語言環境。最初,每次課上只能聽懂一小部分,所以老師會對跟不上的學生格外關注,用了兩三個月的時間,他才慢慢能聽懂不少,大概半年多才跟上進度。高中每天大量的業余時間,他會用來做義工,按照規定,學生在高中畢業時需要做滿60小時的義工,因此他還規劃在下個學期繼續安排義工的工作。談到與同學的相處,Ray認為美國同學對學習也都很認真,但是并沒有特別突出的學霸。在與同學相處中,他認為高中生彼此成為朋友還是相對容易的,但是同學間的確存在非常鮮明的文化差異。
Ray對學校最大的感受是,在班級中同學之間的討論空間變得更大,同學們可以在老師的引導下就某一問題更多地陳述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老師一味的講解。在做題時,老師也會走到學生們中間,發現學生有不明白的地方,便會有針對性的講解。同時,由于高中生都是走班選課制,因此,他們也更容易和更多的同學成為朋友。
記者了解到,美國的公立高中一般只會對國際學生提供一年的交流時間,而更多的中國學生會選擇私立高中,美國的頂尖私立高中更是培養精英學生的地方,對學生的要求會嚴苛很多。
>>本科生
工作日私人時間不足5小時
張云倩是美國羅格斯大學大四學生,專業是會計、金融和商業分析信息技術。談起在美國讀本科,她認為學習一點都不輕松,“想得全A會非常難”。
張云倩給自己算了一筆時間賬。盡管已經是大四了,但是周一到周五一共120個小時,張云倩的學習、活動、工作、討論加上必須的吃飯睡覺時間就達到了115個小時。這也意味著在工作日她的私人時間不足5個小時。
張云倩現在一個學期修6門課,18到19個學分。她的6門課每門課課前準備按一小時計算,一周要花去36小時。同時,她還需要籌劃校園活動,平均每天2小時,一周也需要10小時。每天吃飯、睡覺,5天大約需要55小時。此外,她每周用在交通上的時間為5小時。每天還有1小時時間指導低年級學生,一周下來為5小時,加上小組會議討論的4小時,可以看出,除了吃飯和睡覺的55小時外,會有65小時在學習或是與學習相關的事情。而她的周末也主要用來處理作業、復習,計劃下周的工作上。
盡管是畢業年級,張云倩這學期的六門課,每門課都有兩到三門考試,每門課還有一次演講,做不等數量的作文。在一個學期的三個半月中,平均一個月要經歷4次考試,但主要的考試都會集中在兩個月當中。這樣的學習強度張云倩認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