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的求學過程中,每周的作業都需計入總成績,因此完全不能拿在國內時對待作業的態度對待美國的作業。作為學經濟的學生,一個學期修了3門課令他的生活排得滿滿當當,并時刻擔心成績得C被學校勸退。特別是老師講課速度快,他還需要拿大量的業余時間進行消化,甚至會熬夜到凌晨5點。一門計量經濟學,老師講了一個月的時間,一本近1000頁的書已經講了快一半。這位研究生修的3門課每門課看書的時間要30個小時,寫作業的時間要10個小時,一周學習要120小時,一周7天每天24小時總共是168小時,因此完全沒有休息時間。
在這位研究生的校園中,每一個學生都是來去匆匆,在咖啡館或是休息的地方,都能看到很多美國學生在看書或寫作業,以至于他在公共汽車上玩游戲都會覺得不好意思。這與中國多數高校中學生打游戲,迷茫的狀態大不相同。
那么,美國各個階段的學生到底是如何學習的呢?是否真的如中國家長想得那么輕松呢?幾位不同學段的中國學生還原了他們的學習經歷。
□中國學生眼中的美國教育
>>私立初中
初中畢業前已自學微積分
美國的學校非常多元,有私立學校、公立學校、教會學校等。每個類型的學校都有不同的要求,每所學校都有自己不同的風格。因此,每位留學生都會有自己不同的體驗。
王豐源是一個小小留學生,小學六年級畢業后來到美國讀TheFessendenSchool。這所創立于1903年的寄宿制私立中學是一所排名極為靠前的男校。每年國際學生的數量非常少,來自中國大陸的學生只有幾個人,人人皆是精英。對于這樣的學校,王豐源的媽媽說,他們對這所“topschool”的準備嚴重不足。入學測試時,孩子的英文水平只相當于美國小學三年級的水平,但他讀的卻是七年級的課程。而班里的很多學生完全不需要語言過渡期,可以直接跟上老師的授課。
在這樣的學校中,每個學生都極為努力。為了沖擊頂級高中,每逢學校放假,學生們都會自發的各自回家進行補習。
盡管是初中生,有的學生已經學習完高中數學課程,進入微積分的學習。美國同學的語言天賦也非常明顯,有很多人能夠說流利的中文。
每個學生每學期都要經歷3次考試,最初,王豐源媽媽收到孩子的成績都是B,但是很快他就收到了兒子全A的考試成績。生物老師寫評語說,他甚至會為了證明一個物理現象而創造性地使用動畫的形式去描述。這是連老師都沒有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