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前,云南的四十年不遇大旱終于迎來了久違的甘霖。電視記者在鏡頭前喊出了“金子般的大雨”。這句形容細心一想,其實竟適合每一位基礎課老師用來啟迪學生們的經濟學思維。
當學生們耳濡目染經濟學家的呼風喚雨和媒體中充斥宏觀經濟新聞時,經濟學教育還難得進入我國基礎課教程。這與建設人力資源大國的長期國策很不協調。
這種反差反映了全球化經濟浪潮下的“世界變化快。”經濟、物價和房價的所謂“長期走勢”幾年前指的是“十年二十年”。如今三個月便是中期,六個月便是長期。
教育主管部門并“不是不明白”。《教改綱要》力陳“教育觀念相對落后,內容方法比較陳舊。國際金融危機凸顯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然而,教育內容的改革必然是一項龐大的教育工程。經濟發展時不我待,我們的學校不應光依賴主管部門而應考慮自身的教育內容更新。
在美國哈佛大學,有兩門課是學校不要求但學生們人人必選的。第一門是,演講辯論。這個選擇不難理解,試想奧巴馬。第二門課就是,經濟學。
為什么是經濟學?不僅因為需要用經濟學去理解人類共同生活的大格局大環境,更因為其實經濟學原理已經滲透日常生活當中,也不僅僅是久旱之后的金霖,就算是學生們如何合理分配各科目之間的學習時間都充滿了經濟學道理。
試想這個不是難題的難題,學生小張后天就要代表學校同時參加兩項競賽,明天該怎么安排時間準備。他是校隊數學的頭號,憑現有實力校隊能進前四,若溫習最后一份模擬題也許能進前三。他是校隊物理的三號選手,若不復習物理,他擔心會拖校隊的后腿。小張該如何安排呢?
這個問題,您也許想不到竟連著經濟學里一個迷惑了經典經濟學家們近一個世紀的佯謬——“水與鉆石佯謬”。它很適合用來啟迪孩子們的經濟學思維。
人離不開水。人卻可以從生命上離開鉆石黃金這些奢侈品,但為什么偏偏只有在久旱之后人們才說“金子般的大雨”?若將這個問題帶到課堂,今天享受慣了瓶裝水,礦泉水的孩子們也能體會到里面的佯謬,瓶裝水礦泉水對生命不可或缺,但再貴也遠遠比不過身外之物黃金的200元一克。為什么呢?
兩百多年前的1776年,現代經濟學的鼻祖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便提到了這個經典問題。 但這位大師至死竟也沒有解開這個謎團。面對這個問題,10歲孩子起每個人幾乎都能說出個一二——“水很多,黃金少”、“物以稀為貴”等等。作為常人,能意識到“商品的供應量一定程度決定價格”已經不易,但在這個想法經濟年代,要激發學生們明天的創意思維,故事還遠不止于此。
亞當·斯密故然明白“供求關系決定商品價格”,他同樣明白鉆石和黃金因為稀少而具有極高的儲藏價值。但他沒有搞明白,水盡管沒有很高的儲藏價值,但它對人生命不可或缺的價值為什么沒有反映在價格上呢?很顯然商品的價格與價值不是一回事。
經濟學界里流傳一句自嘲的話——“經濟學家知道所有東西的價格,卻不懂任何東西的價值”,此言也許就來自這個“水與鉆石”的佯謬。
“水與鉆石佯謬”的解開要等到1890年經典經濟學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英國經濟學家艾爾弗雷德·馬歇爾發表的《經濟學原理》。而馬歇爾的到來伴隨了另一句經濟學名言“經濟學家總是想著邊際”。
這句話的意思并不是說經濟學家總是想念著懸崖山隘,而是經濟學家所想的與前面提到的學生小張一樣,一天的復習時間對數學校隊的貢獻大,還是對物理校隊的貢獻大?
水和鉆石相比,大旱沙漠中干渴的人絕對愿意用鉆石來換一杯救命的水。喝完一杯,兩杯,三杯之后,被水救活的人還愿意用鉆石來換下一杯水嗎?
用代數的術語講,第N+1個單元的商品的價值決定了商品的價格。這就是所謂的經濟學邊際效用。喝了N杯水后的人,恐怕要別人倒貼錢才能繼續承受第N+1杯,但手里有了N塊鉆石的人,卻依然樂意出同樣的錢買第N+1塊。這便是“水與鉆石”的佯謬的謎底。
“邊際效用”的理念貫穿著現代經濟的每一個交易,越早體會與掌握“邊際思維”我們的學生就越早擁有通往未來的“金子般想法”。